“清凉山茗香流传数百年。”梅州梅江区西阳镇是茶叶种植大镇,境内著名的清凉山历史上就以盛产清凉山绿茶闻名于海内外。清凉山为梅州城区盆地附近的第一高峰,海拔800多米。高山丽水育茗茶,清凉山茶茶色碧绿,色泽清亮,以“色绿、香郁、味醇”的特点而声名远扬。
初夏时节,驱车前往清凉山,汽车沿着九曲十八弯的山路蜿蜒而上,待行至大山深处,映入眼帘的便是成片的青翠茶园,沿着梯田优美的弧线连绵不绝,如诗如画。
“清凉山是名副其实的茶乡,据相关记载,清凉山种茶历史达数百年。”清凉山“信德家茶庄园”第三代传人苏佳山说。今年已73岁的苏佳山精神矍铄,说起清凉山的种茶历史眉飞色舞。
据清代康熙、乾隆年间的两部地方志书记载:“清凉山,在黄沙嶂背,颇产土茶,山腰平夷,有小寺。”光绪年间的《嘉应州志》更是对清凉山茶以及独特的种植环境作了更为详细的描绘:“州境山高石露,故产佳茗,而以清凉、阴那、三台诸山所产为最,味清冽,似龙井。”乾嘉年间,清凉山种植规模的壮大,吸引了居住于梅州城区附近的梁姓、侯姓、颜姓等家族迁居高山,成为今天的茶乡人家。
随着清中叶汕头的开埠,清凉山茶随着梅州众多华侨走向海外市场。1925年,居住于清凉山的苏佳山的爷爷苏信贵,大力发展种茶事业,为适应这一市场的变化,创办了“苏信记”茶庄(即今天的“信德家茶庄园”),开启了品牌化经营清凉山茶的时代。
清凉山茶留下不少名人佳话。1929年朱德在梅州进行革命活动时,喝了清凉山茶,对此茶的独特香味念念不忘。
新中国成立后,叶剑英十分关心为革命作出贡献的清凉山老苏区的茶叶生产,多次指示“要尽快恢复和发展清凉山茶生产”。1972年冬,在清凉山邦公坑,第一个知青茶场工区成立。1975年,原梅县人民政府拨出数十万元专款,兴办了国营清凉山茶场,建起路2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,使清凉山绿茶单产、茶叶品质、经济效益不断提高。
独特工艺入选市级非遗
清凉山茶的芳香流传百年,与其精湛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分不开。这种技艺是清凉山客家人长期生产生活智慧的积累,是珍贵的客家文化历史遗产。2014年,清凉山传统制茶工艺成功入选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,进一步扩大了清凉山茶的品牌影响。
“清凉山传统制茶工艺主要包括杀青、揉捻、干燥、筛末、复火这5道工序。”广东西阳清凉山茶叶股份公司总经理钟亮说。
“清凉山茶传统加工工艺,每道工序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它茶产品难以比拟的。这些生产技艺是客家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,且难以用现代技术所替代。”钟亮说。清凉山茶企纷纷表示,希望以此为契机,树立清凉山茶品牌,提高清凉山茶知名度。
加大基建促茶业发展
走访清凉山茶园,虽然山路崎岖,但水泥路从清凉山山脚延伸到海拔800多米的山顶,汽车一路畅通无阻,十分便捷。据了解,为促进清凉山茶产业发展,近年来,西阳镇政府加大清凉山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了清凉山茶产业快速发展。
“过去清凉山通往梅城必须走长沙镇的机耕路,现在从西阳圩镇经三家畲到达梓树坳的道路已经实现水泥硬底化,通往长沙圩镇的道路也基本实现硬底化。”当地茶农梁海发说。
此外,在公共服务上,当地政府正积极与中国移动等单位沟通协调,对当地山区信号网络进行升级改造,解决了当地茶农上网困难、移动手机信号较弱的问题,让他们更加方便了解外界的市场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