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农业篇

梅江区西阳镇以产业支撑助推“美丽乡村”建设 梅城“菜园子”春景醉人

2018-05-21 来源:Admin      [ ]     [打印] 浏览次数 : 1615


梅江区西阳镇以产业支撑助推“美丽乡村”建设 梅城“菜园子”春景醉人

    QQ截图20180521105056.jpg

      西阳镇西邻东升工业园,其余三面分别与梅县区、大埔、丰顺为邻,梅坎铁路、梅大高速、省道S223线、S333线贯穿全镇,交通便利,电子产业则发展为该镇的支柱产业。区位优势明显的西阳镇,正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、推广社区服务进农村,推进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。

    市民受益村民富

    “菜园子”里春意浓吗

    走进新联村,宽敞的水泥村道四通八达,精致典雅的古民居、新洋楼和绿油油的蔬菜瓜果映入眼帘。村干部陈宜湾告诉记者,全村400户村民有60户从事蔬菜种植,蔬菜种植面积仅100多亩,收益却占到村民收入的40%。

    早在20年前,新联村村民就开始发展蔬菜种植,当时由于交通不便,村民们必须起早摸黑,凌晨两三点摘菜装车,清晨五点赶到梅城菜市场。现今,新联村已发展为梅江区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,村里的蔬菜不仅是梅城市民的菜篮子,还远销江西。“家家户户有固定采购商,只需一个电话,采购商就直接上门收购,田间地头就把菜卖完,避免滞销,还能向采购商及时了解市场需求。” 陈宜湾说。

    春日暖阳下,龙岗村村民珍嫂在院子里整理刚收割的一捆捆韭菜。她告诉记者,其家中仅有一亩农田用来种菜,但是每年却能带来过万元收益,成为家中的重要收入来源。珍嫂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每茬韭菜一年能收五六百斤,全年平均价格在3元/斤左右,除去化肥等费用,每茬韭菜纯收益在1000元以上,一年能割10茬。加上子女务工收入,日子过得轻松。

    电子产业领头羊

    繁荣经济促就业

    上世纪90年代初,西阳镇电子产业起步,历经20年的风雨至2012年,全镇26家电子企业的工业产值达19亿元,占全镇工业产值的92%,奠定了电子产业在西阳的重要地位。如今,该镇电子企业的产业规模仍在扩大:年产值超亿元的有3家,达7000万元的有2家,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家;年产值达百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有12家。电子产品涉及电路板、片式电感、医疗分析仪器、视听设备、光学设备、电子饰品、通信电源等,远销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      规模化、集约化、专业化生产成为西阳电子产业“标签”的同时,企业也给当地群众提供广阔的就业渠道。该镇工作人员介绍,仅西阳电子产业相关从业人员超过8000人,年工资总额约6000万元。“我们村就有100多人在线艺集团工作,在其他企业的也不少。”西阳镇移民新村的一位村干部表示。

    名茶名木满山冈

    耕山致富找对路

    记者一行驱车前往清凉山当天,高山云雾难得消散,茂密的树林、清澈的山塘、山坡上的民居、采茶的村民构成沿途的风景。
清凉村梓树坳是优质清凉山茶出产地之一,村民小组组长梁干华表示,梓树坳村民祖辈以种茶为生,如今各家各户种茶致富,家家购车城里有房。
随着清凉山茶走俏市场,秀竹村村民们也加入种茶的队伍,茶园面积不断扩大。村民梁建忠种茶10余年,他的茶园规模从原先的50亩增至100亩,预计今年春茶产量可达千斤。清凉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吸引台商前来,百亩金花茶园和10万株樱花成为新的“清凉风光”。“今年一株人头高的樱花树卖到1000多元。”秀竹村干部陈建华告诉记者。
      近年来,西阳镇积极推进精致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建设,以台湾农民创业园为依托,引进市农科创新中心、华鼎新维名贵树木种植基地、东方银隆度假村、鲤溪村万山三红柚种植基地等项目。

    乡村变身“社区”

    村庄靓了风尚新

    记者在龙岗村看到,黑瓦白墙的古民居一座紧挨着一座。不同于一些地方村民搬进新房后造成老房萧条破败的景象,村中的老祖屋毓真公祠保持热闹景象,有几百年历史的公祠经过修缮,成为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。

    早上,村中老人就会来到公祠里开始各自喜欢的文化活动,或在棋牌室一决高下、或在器乐室吹拉弹唱、或在农家书屋看书读报,绘画室内的墙上粘贴着各类画作。晚上毓真公祠前的文艺广场灯火通明,光影下是一群活跃的村民踏着节拍跳着动感的健身舞。

    随着配套的龙岗村文艺广场和综合楼投入使用,龙岗村文艺队告别了步行一小时到白宫圩榕树文化广场健身的麻烦,带动更多村民参与。
2013年底,综合文化俱乐部正式投入使用,包括综合楼、灯光篮球场、体育健身器材,设置卡拉OK室、舞蹈训练室。“每个功能室都有专人负责,每周开放时间平均40小时以上。我们还制定村规民约、专人值班制度、资金管理制度。”参与俱乐部管理的村民李秉仰老人表示。

    位于莆田的清凉山水利工程移民新村,一座体现客家文化元素的门楼以及35米长的村史展示文化长廊、社区文体活动广场正在紧张施工中。
移民新村是因兴建清凉山水利枢纽工程而为安置移民建设的社区。当年的农民早已洗脚上田、进城务工或创业经商,如何进一步改进他们社区的服务管理水平,提高他们的生活文明习惯?“我们计划用1至2年的时间,将移民新村打造为‘历史新村、平安新村、便民新村、文化和廉洁新村’,创建安全文明示范小区,引导居民转变生活方式和习惯,真正做到‘小农变小资’、农民变居民。”村支书吴增华介绍。

    2013年底,村委就新建门楼等事宜向村民进行问卷调查,99%的村民投了赞成票。现在移民新村乘着建设文明社区的东风,将建设半封闭的小区,主要路口安装摄像头,用“电子眼”捍卫村民的财产安全。吴增华说:“我们正在打造安全文明小区和村居委柜台一站式服务,让村民过上小区居民的生活。”


上一篇文章:西阳镇以树莓为"媒",助力农业产业化扶贫! 下一篇文章:广东梅州“借”台湾模式建客家耕读文化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