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文化篇

梅州西阳镇:从建筑窥探客家迁徙海外的文化交融

2018-05-20 来源:Admin      [ ]     [打印] 浏览次数 : 1599


梅州西阳镇:从建筑窥探客家迁徙海外的文化交融

    梅州现被称作世界客都,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站,也是明清以来客家人散播海外的主要出发地。自清代中叶始,无论是躲避国内动荡的社会环境,还是客家人出于改善生存现状的内在需要,居住在梅州的客家人又进行一次重大的南下迁徙潮。

    他们筚路蓝缕、背井离乡来到南洋谋生,其中,尤以赴印尼者为最。所谓“赤手空拳闯天下,一条裤带出南洋”。一代代客家人在印尼从事垦殖、采矿、手工业、营商等多种经济活动,创造财富,积累资本。其中不乏身居要职、腰缠万贯的佼佼者。

    我们来到了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新联村,从百余年历史的房子里,发现当年些许痕迹。牛角屋又名丘氏大夫第,主人昌盛公是荷属印尼政府任命的负责全国税收的最高负责人。光绪元年居印尼的昌盛公派遣儿子丘开麟、丘湘麟兄弟回乡,经10年(1884年)建成此屋。据有关专家考证,这种牛角形的围龙屋天下独此一家。

   QQ截图20180520165759.jpg


    客家人在唐宋以来的迁徙过程中,多住在山区,易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负。为了团结一致,谋求生存,他们选择聚族而居,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——围龙屋,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。

    因而,一般我们往往看到的围龙屋都是壁垒森严。而随着时代的推移,环境的改变,围龙屋抵御功能逐步减弱,围龙屋成为了一种建筑形式,一种群体的印记,有着各种因地制宜的变化,尤其是风水对建筑的修建有很大影响。

    此处牛角屋只有一边围龙,另一端是个山脊,与这边围龙正好形成一个半圆,据说这是难得的风水宝地,故无需再建围龙,从而形成牛角状围龙。

    牛角屋坐北向南,黑瓦白墙,为三堂四横一围屋的结构,屋内是典型的围龙屋建筑,全屋有89个房间。除了“牛角”,屋内还有两只“牛眼”,是两口直径约60公分的水井,它们没有井沿,水位常年较高,伸手可触。一般围龙屋只有一口水井,都在屋前,而牛角屋的两口水井,设在屋内。从空中俯瞰,大概两口井的位置,便是在“牛”的眼睛的位置。

QQ截图20180520165823.jpg

    大家往井中可看到长着一片绿色的水草。“现在已经不从井里打水了,用的都是自来水。”屋主说。

    还有一处讲究之处,“牛角”尾端的小房子的朝向,与大屋的朝向相左,除此以外屋子四方都还有门。屋主可按年房风水利向开门。当地相信,多开一个不同方向的门,可以兴旺十到三十年的风水。所谓“风水轮流转”。

    屋主说:“百余年几代人开枝散叶,分布在世界各地,全部后人该有好几千人了。”同行者笑着回应:“该是牛角屋风水兴旺的缘故了。”目前,牛角屋内唯余屋主和她母亲两人,显得空空荡荡。

    上世纪初,当地旅居海外者很多,他们走出去的同时,也将一些外来的文化带进来,与当地客家文化交融混合,成为极具特色的时代印记。建筑,是最为明显的反映。

    新联村的联芳楼建于民国二十年(1931),民国二十三年(1934)竣工落成,由旅印尼侨商丘麟祥、丘星祥、丘庆祥兄弟所建,为坐西向东的中西合壁式客家民居建筑。

QQ截图20180520170238.jpg

    联芳楼平面布局为方形,均衡对称,两层仝砖混结构建筑。中轴线上分上、中、下三堂,正立面中轴线上设主门楼,左右对称各设副门楼、小门楼及厢房,上堂左右为枕屋式厢房。四周设有出跳的平檐,檐上四周依分间立望柱,设瓶式栏杆。于进口部位特别加以装饰,以示突出。

    据当地部门介绍,全楼的下水道在当初建筑时便采用德国进口材料和制作方法,从不堵塞。在后来大炼钢铁运动时期,屋主上北京面见周恩来,用一架飞机保全屋下水道完好。

 QQ截图20180520170337.jpg

   当年德国进口的下水道

    QQ截图20180520170348.jpg

    传统木雕

    联芳楼内部的装修也极度精美,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。传统的木雕技艺蕴藏其中,像四季屏风,刻花挂落,横披腰窗等,可谓美轮美奂。除了传统四季花卉,连升三载、平安宝贵,榴生百子等之外,在底子上皆用极致精美的细纹,金碧辉煌,施工考究精湛。

    最特别的是它采取中西合壁的方式,集西洋古典风格、巴洛克、洛可可风格以及中国闽粤客家风格一体、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,手法大胆,与众不同,是当时少有的仝砖混结构的客家民居建筑。从中,我们细品慢嚼,可发现当时对中西建筑文化的兼收并蓄。

    位于联芳楼旁边的棣华居,是客家传统民居,二者对比来看非常有趣。它由旅印尼华侨丘宜星、丘添星昆仲于1915年兴建。屋名取自《诗经·小雅》“棠棣之华,鄂不韡韡”。

    QQ截图20180520170359.jpg

    棣华居

    棣华居是一座标准的椭圆形围龙屋,三堂四横一围屋,坐西向东,中轴对称。它前临小溪,后倚小山,主人曾派人赴北京参观过宫殿设计,屋内参照采用宫殿建筑风格仿建,随处可见饰有麒麟、凤凰、大象、蝙蝠、牛、鹿、奇花异草等吉祥物的木质通雕屏风,色彩典雅庄重,颇有宫殿建筑气概和韵味。

    村里带我们参观的同志让我们留意大门上的图画,“你看,在当时那个年代上面就画有飞机大炮坦克的图画,在当时是算很潮流的。

    QQ截图20180520170407.jpg

    大门上的图画

    那是一个风起云涌、文明碰撞的时代,孕育出一位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——林风眠。林风眠故居安安静静地躺在新联村旁边的阁公岭村,白墙黑瓦,朴素而自在。林风眠是绘画艺术“中西融合”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,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。

    林风眠故居建于清代,坐南向北,前有池塘,后枕山梁,主体建筑为四合院式客家民居。台基和天井地板采用大量鹅卵石,显得古朴自然。右厢房倒数第一间为林风眠在家时起居室。故居中还展览着部分林风眠的绘画作品以及生平事迹。

QQ截图20180520170416.jpg

    林风眠故居

QQ截图20180520170428.jpg

    林风眠的侄女手捧当年的合照

    老人家林婆婆是林风眠的侄女,一头白发,热情地为我们讲述了当年林风眠老先生的一些事迹。

    林风眠是广东梅县人,自幼喜爱绘画,19岁赴法勤工俭学。他先在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进修西洋画,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。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。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(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)任校长。解放后,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。林凤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,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,取得极大成功。

    刚出门外,一位骑行爱好者来到林风眠故居前,原来是骑行路过,发现附近有林风眠大师的故居,他本人也是一位绘画艺术爱好者,因而过来参观学习。

    在绘画创作上,林风眠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,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,并融入了曲折的人生经历。有人如此评价:林风眠是已经接近了“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”的画家。

国门始开之际,纷涌跌宕之时。梅州的客家人凭着坚韧和锐气,辐射海外,落地生根。他们如同怀着基因密码的种子,随风飘至远方,汲取异域的阳光和营养,破壁发芽,繁荣茂盛,又把种子散播故土。客观上,他们是东西文化的载体,酝酿着一股新的浪潮。


上一篇文章:一场“回到老时光”旅行 漫步古民居-诗画梅江 下一篇文章:新联大夫第(牛角屋)——梅江区十大旅游景点之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