逢农历七月十五日,在全国而言,称中元节,又称为“盂兰盆节”。可是在南方的客家地区则统称为“七月半”。客家人是如何过七月半的呢?
客家人自南迁后,承袭了中原遗风,各地均有过中元节的习俗。在旧时,“七月半”是客家人的传统民俗,更是一个重要岁时节日。
“七月半”在客家地区是很讲究的。其实是个“鬼节”。在此日各村各寨的乡民们老少男女齐参与设坛祭鬼神。各村寨的人们扛着“公王”游村串户,锣鼓喧天,彩旗飘扬,一路把“公王”迎进村里。当“公王”扛至各家各户时,众人便把事先准备好的香案、供果等设置摆放门前迎接。此时,乡中同族人不论男女老幼均应聚集在一起,备齐斋果、三牲、酒礼,在祖祠里共同设坛祭礼祖先,追思先人。在这天从早到晚各家户热闹非凡,贵客盈门。在欢庆了一天后的入夜。乡中各姓氏祖祠大门外燃香烛、焚冥钱、放鞭炮,锣鼓乐队共闹“不夜天”,俗称为“普渡”。同时还行“扶乩”焚香迎请神拜鬼等活动,故人们称之为“鬼节”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社会在不断进步。客家人过中元节(即七月半)在不断“吐故纳新”,摈弃了过去在过节中的那些封建陋习活动。各地删繁就简,按实际情况根据当地切实可行的习俗,选择了本地区人们认可的日期作为七月半的节期。所以,便有了七月十三日至七月十五日,在这三天时间内,乡民自行择日期。至于祭祀祖先追思先人的活动依然保留至今不变。革除了请神拜鬼的封建陋习。如今有些地方仍采用锣鼓闹场。此日,家家设盛宴款待各方来客,届时亲朋好友欢聚一堂,其热闹程度胜过春节等重大节日。因为在“七月半”期间,乡间繁忙的夏收夏种家事刚结束。家民借此节日趁机稍事休息,且带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。